香港高校硕士申请的面试,是学校挑选学生的关键环节。很多同学把心思都放在背专业知识、练常见问题上翼牛网,却漏掉了一些看似不起眼、但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。下面这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,打算申请的同学可得好好看看。
一、跨文化礼仪里藏着隐形分数
香港高校的面试老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,礼仪做得好不好,直接能看出你会不会跟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,但很多同学觉得这就是说几句礼貌用语的事儿,其实没这么简单。
(一)视频面试的背景有讲究
在线面试时,背景环境不只是干净就行。像乱糟糟的床头、有明显广告的装饰画这些和学习氛围不搭的东西,都别出现在镜头里。好的背景要能体现你对专业的重视:书架上放几本和申请专业相关的书,桌子上只放笔记本电脑和一支笔,这些细节能悄悄告诉老师你很看重学习这件事。另外,摄像头高度要和眼睛平齐,低头看镜头显得太卑微,抬头又有点咄咄逼人,平视镜头更符合香港职场平等交流的习惯。
展开剩余72%(二)身体动作要把握好度
身体语言的分寸在不同文化里不一样。在香港的学术场合翼牛网,手舞足蹈(比如一分钟内胳膊大幅度动五次以上)会让人觉得你不够稳重,可一动不动又显得太拘谨。建议遵循“30%主动肢体回应”原则:说观点时,配合小幅度手势强调重点;听老师说话时,每隔10-15秒轻轻点下头,表示你在认真听。还有,眼神要照顾到所有老师,如果有3位面试官,主要提问的老师多看点(大概60%的时间),另外两位各看20%左右,别只盯着一个人看,把其他人晾在一边。
二、证明自己适合专业得说得具体
很多同学被问到“为什么选这个专业”时,总说“我很感兴趣”“行业前景好”这类空泛的话,却忘了香港高校最看重“你和专业到底有多匹配,能不能拿出证据”。
(一)课程关联要说到点子上
得把本科课程和申请的硕士课程的关系,具体到知识点上。比如申请金融学硕士,别说“我本科学过财务管理”,可以说“我本科《公司金融》这门课里,做过MM定理的实证分析作业,这和贵校硕士《高级公司金融》的量化研究方向特别对得上,当时我还用EViews软件分析了10家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”。这种说法里有“课程名+具体知识点+会用的工具”,比光说感兴趣有说服力多了。
(二)行业认知要结合香港本地情况
提到行业经历时,别只说内地的例子。比如申请传媒硕士,别说完“我参与过某卫视节目制作”就完了,可以补充说说“这个节目的模式和香港TVB的《新闻透视》在报道民生问题上有什么不一样”。香港的老师很看重你对本地市场的了解,你可以提前查查目标院系老师最近的研究,比如引用某位老师在《香港传媒观察》上发表的关于“新媒体监管”的文章观点,这能说明你确实为申请做了不少准备。
三、反问环节别浪费机会
面试快结束时,老师问“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吗”,这可不是走个流程就完了,而是最后一次让老师看到你思维深度的机会,但很多同学问的“录取率多少”“课程难不难”这些问题,都没什么意义。
(一)问学术相关的问题
可以问研究方法或学科前沿的内容,比如:“您研究香港老龄化和公共政策的关系时,用了混合研究法,这里面量化数据和访谈内容各占多少比重呀?我想参考一下,帮我设计硕士论文的研究框架。”这种问题既显示你了解老师的研究,又暗示你是为了做学术来的,符合香港高校对研究型学生的期待。
(二)问学校资源怎么用
可以问和自己发展相关的具体资源,比如:“贵校金融实验室的彭博终端,硕士学生能用来练习吗?我打算在读期间考CFA二级,想通过实际操作把固定收益部分的知识学扎实点。”这样问,既说明你了解学校有什么资源,又能让人知道你有明确的规划,比问“学校有什么实习资源”要真诚多了。
香港硕士面试翼牛网,拼的就是细节上的差别。这三个方面的细节,看似各是各的,其实相互关联:做好跨文化礼仪,能让老师先信任你;证明自己适合专业,能体现你的核心价值;反问环节表现好,能让人看到你的思维高度。申请的同学别只想着怎么应付考试,要把自己当成“学术合作伙伴”来准备面试,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更有优势。
发布于:广东省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